汽车人都应该关注
编 前
日前,工信部公布了《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281批)》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正式取消13家车企的乘用车生产资质,这意味着,这13家车企从此淡出乘用车市场。事实上,在被取消乘用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中,不乏红极一时的双环、庆铃等老牌车企,相比乘用车市场的“同级生”和后起之秀,如吉利、长城、比亚迪等,境遇已是天壤之别。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进入微增长的新常态,产能过剩、品质升级已成为新常态下的大趋势。正是这一变化,逼迫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而那些不能适应新变化的企业,则遭到了无情的淘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记者梳理了部分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发现并分析它们存在的问题,希望对当下具有相似情况的车企有一些警示作用。
如今,提起来宝S-RV、SCEO、小贵族这些车型,可能并不被人们所知,但曾几何时,双环旗下的这些车型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名噪一时,甚至因为外观设计酷似本田CR-V、宝马X5和奔驰Smart,还在国际上引发了不小的热议。然而不久前,工信部公布的目录显示,13家企业的乘用车生产资质被撤销,双环汽车赫然在列。自此,这个风光一时的“山寨王”终于成为了乘用车市场的历史。
改革春风下应运而生
上世纪80年代,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为后来中国轿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改革开放后,对公务车级别限制的松动,以及富裕起来的人越来越多,轿车不再是机关政要的专属品,百姓对轿车的需求从无到有。改革开放初期,国内企业制造民用轿车的技术和经验还相对较少,满足市场需求主要依赖进口,但依靠进口并非长久之计,除了价格较高外,由于中国市场存在较大潜力,若要满足需求,势必要发展自主轿车事业。自此,国家积极谋划并支持国内自主企业研发、制造轿车,甚至将自主造车上升到民族自尊心的政治层面。
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感受到了市场经济下的机遇,双环汽车等自主品牌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1988年4月,一个名叫赵志刚的退伍军人在河北石家庄开设了一家汽车修理厂,主要负责各种军队车辆的维修养护和改装,这家修理厂表面看并不起眼,但在其背后,却有着中国人民解放军7420工厂的背景,这便是双环汽车的前身。
正因如此,双环在整车生产条件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比较落后,所以最初模仿吉普212所生产的越野车质量非常差,但即便这样,在当时汽车极度匮乏的环境下,该车依然是当时的抢手货,并为双环带来了一定知名度。完成了初期的积累后,双环转而开始生产轿车和SUV,在不断的摸索中,双环汽车终于摸准了“门道”。可以说双环在成长初期一直都是靠模仿、学习不断尝试造车,在研发能力缺失的情况下这未尝不是一种发展的捷径,但这也为双环日后习惯性地模仿埋下了祸根。
市场红利引超级模仿成风潮
军人出身的赵志刚一直都对各种轻型越野车、装甲车非常痴迷,因此他非常看好SUV的市场前景。2004年初,双环推出了家用SUV来宝,这款车让“名不见经传”的双环汽车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在外观上,来宝与本田的CR-V有着极高的相似度,但售价却仅为后者的一半,这让很多对CR-V垂涎的消费者转而投向了来宝的怀抱,毕竟,当时CR-V的售价达25万元,让很多消费者望尘莫及。
有数据统计显示,2004年来宝在全国的销量达1.2万辆以上,这让双环尝到甜头。之后,双环乘胜追击,推出了适合白领阶层的SCEO,这一次“躺枪”的是宝马X5。到2006年底,双环销量再创新高,销量的高歌猛进让双环更加野心勃勃,并于2007年初发布了双环红星小贵族,这款车无论是造型还是细节设计都与奔驰Smart如出一辙,售价仅为3.69万~4.99万元。
模仿给双环带来了销量上的增长,但也让其饱受质疑,明目张胆的模仿其他品牌车型外观甚至惊动了德国总理默克尔。但对于诉讼诸事,双环显得非常淡定,并于2008年高调推出了改款SCEO。正是这种“抄近道”的巨大红利,吸引了很多门外汉的加入,一时之间,“全民造车”、“超级模仿”等词语成为了当时汽车工业的代名词。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告诉记者:“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风潮,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汽车市场的“井喷”,使得需求十分旺盛,那时候是卖方市场,只要有产品就不愁销路,才造就了双环这样的企业。”他认为,企业发展之初可以适当模仿、借鉴,但这种方式已不适应当下市场,只有自身具备研发能力,才能进一步赢得市场。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汽车分会副会长苏晖说:“各国造车都有一个模仿的过程,我国在2005年以前模仿是很正常的,但是从2005年以来十几年间还在模仿,就说明企业没有研发能力和适应能力,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长久不了。”
模仿之路还可以走多远
自2013年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产销数据中就已经很难再找到双环品牌车型的踪影了。在短暂获利以后,双环汽车并没有进行产品更新,最终经销商纷纷退网,资金链断裂,更严重的是,在双环陷入危机寻求收购时,此前的负面名声也让双环成了无人问津的品牌。曾经的“山寨”带头大哥终于走向了衰亡。
由于我国轿车工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自主品牌在发展阶段难免要借鉴国外汽车企业成熟的设计理念和经验,制造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这个过程中,部分自主品牌尝到了“甜头”,依靠逆向开发从而降低研发成本和市场风险。这种“短平快”的方式虽然在短期内有较大优势,但从发展角度来看,却受制于人,并且也很难形成自身的技术体系。然而,现在仍有部分自主品牌车企无法摆脱抄袭或者逆向研发的阴影。
逆向开发之路还能走多远?未来这些企业的命运又会何去何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顾问杜芳慈表示:“中国汽车发展的过程中走过这么一段路并不奇怪,有些自主品牌的实力已经越来越强,逐渐走到一个正向开发的路上,有些却还在坚持原来的道路,国家撤销这些企业的生产资质,体现了国家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也符合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
苏晖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表示,双环被取消资质的事情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市场竞争,是件好事,市场竞争总要有生有死,如果没有竞争,市场就会混乱,应该鼓励兼并重组,淘汰机制下才会有更强大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