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
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
这是一首广为传唱的儿童歌曲《小兔子乖乖》的歌词,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但这首儿歌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又是谁写的?它又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被创作出来的呢?
时间回到11年前。2006年10月7日,《重庆时报》刊登了这样一篇报道,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关注,报道的题目是《重庆市版权局全国寻找“小兔子乖乖”作者》。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重庆时报》刊文寻找《小兔子乖乖》的作者呢?原来,2005年9月,重庆一家企业在宣传时使用了《小兔子乖乖》这首儿歌,便将支付的几千元版权使用费留存在重庆市版权保护中心,直至黎锦晖的女儿的露面,才揭露了谜底。
从1920年到2006年,前后跨越了86年,人们才从报纸上读到了黎锦晖的名字,如今 ,97年过去了,《小兔子乖乖》依旧是中国孩子们,还有孩子们的爹妈们最为喜爱的儿童歌曲之一。
那么,《小兔子乖乖》的作者黎锦晖究竟是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近百年来经久不衰的作品呢?
1891年9月5日,黎锦晖出生在湖南湘潭的一个书香门第,在家中排行老二,他还有7个兄弟,而他们八兄弟分别再学术、音乐、科学、教育、地质等领域各领风骚,被人们誉为“黎氏八骏”。可以说,黎家八个才俊,让湘潭黎氏成为近代湖南最耀眼的家族之一。
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黎锦晖为什么会走上音乐之路呢?多年之后,黎锦晖在写回忆录《我与明月社》时有这样一段描述:我童年时玩古琴和吹弹拉打等乐器,也哼过昆曲、湘剧,练过汉剧、花鼓戏。原来,黎锦晖从小深受乡间民俗乐曲的影响,非常热爱音乐,而黎氏父母也很开明,没有阻拦孩子的兴趣发展。
1910年春天,黎锦晖考入长沙岳麓山优级师范学堂,专门学习音乐,学成之后呢,刚要成就一番事业,却不得不被迫离开湖南,逃到北京城。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背井离乡?北京之行又会给他人生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原来,黎锦晖在湖南闯了大祸。当时,长沙的驻军军纪不严,常常扰民,黎锦晖就在《长沙日报》连发多篇文章,予以揭露批评,驻军营长恼羞成怒,扬言要黎锦晖的脑袋,为了逃避灾难,1912年7月,21岁的黎锦晖逃难到北京,正是在北京,黎锦晖开启了自己崭新的音乐之旅。
1920年中秋之夜,在北京一处寓所外,聚集了一群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大家一边赏月,一边聊天,气氛轻松而又热烈。聊到兴头上的时候,大家倡议,组织音乐社团,有一个人就站起来,慷慨激昂道:我们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犹如皓月当空,千里共婵娟,人人能欣赏,就叫“明月音乐会”吧,大家齐声称好,这个人就是黎锦晖。
也正是1920年,黎锦晖开始了音乐创作,而他创作的第一个作品,就是《老虎叫门》,也就是我们几代人耳熟能详的《小兔子乖乖》。那么,为何黎锦晖的音乐创作是从儿童歌曲开始的呢?
黎锦晖将儿歌作为首要创作任务,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受大哥语言学家黎锦熙的影响,黎锦晖深感自己肩负一种历史使命,那就是推广国语,为此,他积极参与当时的国语统一运动,后来,应中华书局的邀请,黎锦晖又从北京来到了上海,创立“国语专修学校”,而为了推进国语的普及,黎锦晖可是花了不少心思。
黎锦晖经常看到不少儿童在路边或是跳橡皮筋、或是躲猫猫,他就想,为什么不编一点歌舞给孩子们,让他们在歌声中、活动中健康成长呢?
有了这个想法后,黎锦晖马上付诸行动。他将简单有趣的小故事,编入小学国语课本,再配上活泼易唱的曲调,希望让孩子们有兴趣、又快速地学好国语,于是,就有了最早的《老虎叫门》。
1920年,黎锦晖带着他的《老虎叫门》,来到了苏州、无锡、南京等地进行宣传,有声有色地推广学国语的好处,让前来听讲的小学老师们倍感新鲜,也备受触动。黎锦晖自然也是欣喜若狂,于是他一鼓作气,大量的作品问世,让这一时期也成为了他儿童读物和歌舞剧创作的巅峰,为那个时代的国语推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20年,黎锦晖还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而这部歌舞剧的推出,让黎锦晖的儿童音乐创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7年间,黎锦晖创作出童话《十兄弟》数十篇,创作儿童歌曲《老虎叫门》、《可怜的秋香》等五百多首等儿童歌舞剧十二部。黎锦晖的音乐,让中国孩子,在美妙清新活泼的歌舞中,得到了滋润。
黎锦晖曾经说过,歌舞剧是教育的利器,是普及民众教育的桥。为了让更多的人获得这种新式教育,黎锦晖想了一个新的办法,就是把这些创作出来的歌舞剧本集中起来,以便保存,于是,1922年4月6日,《小朋友》刊物正式诞生。
那时候,黎锦晖大部分儿童音乐作品,都会率先在《小朋友》刊物上发表,或许黎锦晖当初也不曾幻想过,《小朋友》刊物竟然成为中国报刊史上迄今发行时间最长,历史最悠久的期刊,一直走到了21世纪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