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这个词来自老北京人的俗语,指的是些喜欢拉帮结伙、打架斗殴的胡同混混儿,经常惹事生非被公安局抓进炮局胡同的看守所,而这些人却以进监狱或看守所次数多为荣。后来, “老进炮儿局”就简化成了“老炮儿”这个称谓了。
炮局胡同就在雍和宫东边不远的地方。在元代属于居贤坊地界儿,明代将居贤坊分成南、北两块儿,炮局胡同属于北居贤坊。到了清代炮局胡同隶属镶黄旗所辖,胡同里建有镶黄旗炮厂。
虽说那年月是冷兵器时代,大刀、长矛、弓箭是军队的基本装备,但也有大炮。当时的大炮没法儿和现如今的大炮相比,但也算是“热兵器”了。当年这条胡同里就有个铸造大炮的工厂,到了清末,朝廷开始从国外进口洋炮,国产的大炮就没了用场,铸炮厂也就废弃了,这里成了存放大炮、军械及废炮的场所。于是,炮局胡同的名字就出现了。
因为铸炮厂的地界儿是“官地”,平头百姓不能随便占用。朝廷就在炮厂旧址上建了监狱。炮局监狱历史很长,从清末、北洋政府、日伪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到解放初期,这儿一直都是监狱。直到现在,炮局胡同还有岗楼的遗迹。
我记得小时候北京有句俗话:“你小子再不老实,就送你去炮儿局!” 这也是大人们常说的话,指的就是炮局胡同21号的炮局监狱。
炮局监狱旧址(现为市公安局交通安全保卫总队)
炮局胡同因为有了炮局监狱,才有了那么多悲壮、痛苦的往事。20世纪30年代, 炮局监狱的官方名称是“北平陆军监狱”。
1934年11月24日,下着大雪。著名爱国将领吉鸿昌将军在这里英勇就义。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用树枝在雪地上挥手写下了荡气回肠的就义诗: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写完之后, 吉鸿昌对特务们说:“我为抗日而死,光明正大,不能跪下从背后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喝令特务:“给我把椅子搬来!” 椅子搬来了,吉鸿昌面对枪口坐下,厉声说道: “我要亲眼看到反动派怎样枪杀爱国者!” 行刑的特务被他的凛然正气吓得发抖。最后,吉鸿昌用力高呼:“抗日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枪声响了,惊天动地的抗日民族英雄,仰在座椅上,英勇就义!39岁的生命之花,融入漫天的雪花之中。
吉鸿昌不光是个传奇的抗日英雄,更是严于律己,清正为官的典范。
他的老父亲临终前对他说: “当官要清白廉政,多为天下穷人着想,作官即不许发财。你只要做到这一点,为父才死而瞑目!” 父亲病逝后,吉鸿昌把“作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写在细瓷茶碗,交给陶瓷厂仿照烧制。
瓷碗烧好后,用卡车拉到部队,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碗仪式,立下誓言: “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作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自此,“作官即不许发财”的茶碗,跟他走南闯北,直至牺牲在炮局监狱。
除吉鸿昌将军外,安子文、薄一波等共产党领导人也曾在此关押,还有川岛芳子、王克敏、王揖唐等日伪汉奸也曾被国民党抓捕关押在此。
接近胡同东口有一条向北拐的胡同,写着“炮局头条”。
再向北走不远,就可看见左侧围墙连着一个足有五米高的青砖岗楼,顶端还有射击孔。在电网和枯死的藤蔓里面就是炮局监狱的旧址了。
继续向北,便可看见第二个岗楼,顶端还有三个保存完好的射击孔,下面的水泥已经脱落,露出了开始风化的青砖。
继续西行是个院子,里面有个二层小楼,南侧围墙连着一个半边的岗楼。
炮局监狱长长的围墙上被拉满了电网。
第四个保存较好的岗楼。
回想起电影《老炮儿》里的镜头和人物,不知道六爷是不是真的进过炮局监狱,但看了今天炮局胡同的破败衰亡,我更能与管虎、冯小刚们产生共鸣,也更理解电影哀吟的这首北京胡同文化挽歌。
以冯小刚饰演的六爷为代表的老炮儿一代,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生、成长的一代,他们传承了胡同文化的侠义和豪气,讲规矩和信用。而以小飞为代表的新一代,与资本、权贵、暴力结盟,更加无所敬畏,更加任性和狂莽。在两代人的对决中,我们看到老炮儿身上值得怀恋的江湖精神,还有胡同文化的温情。
胡同文化就像六爷的心脏和血管,虽然已经发生很多堵塞,最后要走向消亡,但其最后的呐喊,让我们对胡同“老炮儿”们的侠义和担责精神生出一些敬意,更对胡同文化的逝去生出诸多惋惜。
走在炮局胡同里,抬眼看看背后挤压胡同的高楼大厦 ,更能切实感受胡同侠义蜕变、溃败的缘由,更能触摸胡同精神、胡同文化的一点点消亡、最后走向湮灭的冰凉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