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是什么意思(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2023-03-29T11:45:51   85466 人阅读

谚语是古人在长期的治疗实践中将医理的精粹、治病的心得加以总结,用简短的话语表达出来,言简意赅,好学易记,这对于指导中医的学习和临床运用大有益处。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素问•六节脏象论》有“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声音能彰。”如果不是与人呼吸息息相通之气,又如何能从鼻窍而入,藏于心肺呢?又如何能使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呢?

“天食人以五气”,就是指与人息息相关的呼吸之气。五味,即饮食物内含的酸、苦、甘、辛、咸之味。饮食物主要来源于地面种植的五谷,故说“地食人以五味”。

古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最明显地表现在呼吸方面,不可一息停止;地与人的关系,表现在饮食方面,是人生活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类经》指出:“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平和则气乃壮。”

“壮火食气”,指阳气过亢,火热耗气,使正气衰弱。火邪伤于人多见高热,或恶热、烦渴、汗出、脉洪等,这是由于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液耗伤。临床上除上述症状外,多伴有口渴、喜饮、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伤津耗液的病理现象。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书上说:“血者,神气也,故血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意思是,血液耗损过度的人,不宜再去发汗。汗出过多的人,也不可再耗损其血。

“夺血者无汗”,指心主血,汗为心之液,汗血皆同源。所以《伤寒论》认为亡血者、失精者、衄者、疮者皆忌重剂发汗之品,就是本“夺血者无汗”之理而来。

“夺汗者无血”,指出汗过多,或者津液耗损的病人,不要再伤其血分,因津液皆源于血液,否则,必然加重病情。

成无己注《金匮》时说:“水竭则无血。”若汗出过多的病人,再度使用刺血疗法或投以伤血之剂,必然会引起伤津脱液之变。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两句医学谚语出自《黄帝内经》。

有胃气则生,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经说:“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无胃气则死,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经说:“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则死。”

由此可见,人体以胃气为本。胃气的强弱,关系到人体的盛衰;胃气的有无,更关系到人体的生死。所以,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胃气来推测疾病的预后。

原文有两种含义:一是人体在疾病中,如脉弱以滑,则是有胃气的表现,疾病治疗就比较容易。二是正常人的脉象是受气于胃的,所以有胃气的脉称之为常脉,人的脉象如果没有胃气,说明病情比较严重,治疗就较难。

故《望诊遵经》说:“诊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本文地址: http://www.ycbundytube.com/zxwz/100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俊才生活记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PREVIOUS:五谷杂粮是什么(你知道五谷有哪些?)
NEXT:苏格兰牧羊犬多少钱(苏格兰牧羊犬的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