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本地升学政策一手咨询
学习资料免费领取
添加文末微信加入交流群助您升学无忧

引言
今年二月,博爱路小学启用“九点熔断制”“熔断”的意思是指即便是没有写完,第二天也不需要补做。大环境下,全国中小学生积极响应政策,纷纷给孩子"减压减负",本身无可厚非。
但是近两年政策变动较大,家长们不可不注意,接下来就让优优老师带大家看看双减前后的改变。
一、"双减"减了什么?
要想知道"双减"改变了什么,首先我们得知道它到底减了哪两个方面。
"双减"政策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详细的说可能是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相应的配套政策是不考试,不排名,不设重点班。至于校外培训的辅导机构经过过去一年的风波,声音也逐渐小了很多。
这么看下来,其实如果大家都遵守这个规则,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们的压力会小上许多。
可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二、双减后第一次高考
大家都知道,政策向来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想知道"双减"后政策将如何变动,高考成绩是最简洁明了的数据。
1、高考人数变动

相较2021年,去年高考人数增加了4.7万(13%)
2、招生人数变化

普通本科: 录取率58.2%,相比去年60.7%, 下降2.5%。
普通专科: 录取率21.5%(历史32.1%、物理15.5%);相比去年21.1%(历史20.3%、物理21.5%), 总录取率略升。
高职提前招生:占总招生人数的22.7%, 比去年增加3.8%,增加24206人,而 高考报名人数增加了4.7万人,也就是说增加的人有一半进了高职提前招生。
总得来说,国家上调了职高的招生比例,超四成的考生进入了高职,普通本科的招生比例正式跌破6成。
高考职高录取比例不断提高已成定局,那离我们更近的中考呢?
三、中考分流政策的实施
1、什么是中考分流
一部分中考考生,是上不了普高的,这是我们的共识。
但是“中考分流”政策的实施后, 职高和普高的招生比例达到1:1 , 也就意味着接 近一半的孩子要被迫进入职高和技校。
2、为什么实施中考分流
首先有 一部分的初中生是不适应普高学习 的。
其次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国家战略,决定了 我们需要大批量的中职人才 , 目前中职人才仍有缺口,所以中考分流虽然残酷,但是必须实施。
3、分流出去的孩子就不能高考么
并不全是, 中考录取分数低于普高的,将被分流到“中职”,也就是职高和技校。
职高录取的同学,三年后也是统一参加 “对口高考” ,高考分数线达到本科分数线的,直接去读本科,如果分数线只达到专科分数线的,那就去读专科,然后专升本。
只有 技校是不参加考试 的, 三年后直接就业 。
可话虽如此,职高的本科率本就低。即便孩子进入专科之后还可以专升本又有哪位父母愿意孩子付出 多几倍 的艰辛才能重新和其他孩子回到同一起跑线呢?
总得来说,政策依旧偏向将更多的孩子引入职业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咱们接着往下看。
四、制造业用工荒严重
无论是专科还是本科,孩子终究是要毕业的,毕业后的学生都需要面临毕业后的第一个难题"找工作"。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作为中国工厂的主力军,农民工中持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占比约75% ,这使得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难以适应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调研中发现,约六成的制造业企业表示缺技术工人,半数以上的企业表示缺研发人员。
我国22年高级技术员比例仅占7.5%
而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低级、中级和高级技术人员的比例结构应分别为15%、50%和35%。
人社部预计,到2025年 中国制造业 十大重点领域的人才缺口将达到 近3000万人 。
从中并不难看出, 我国高学历高素质工人数量并不足以满足后续发展。
但是,我们真的找不到人才么?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22年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和增长率均创历史新高,预计将有 1076万 人从高校毕业, 同比增长167万 人。其中,985和211名校共计75万毕业生、本科毕业生470万、专科毕业生460万,还有约130万研究生进入就业市场。
可是大多数毕业生往往青睐公职和脑力相关的工作,很少选择制造业及下游企业。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高考会不断提升专科学生录取比例,降低本科比例,同时中考1:1分流的原因。
国家太缺少工人了!无论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还是流水线上的普工。
接下来是我们今天这篇文章的最后一个问题。
五、为什么没人去制造业了?
说说大家对制造业的印象吧:
- 发展渠道单一;
- 上升空间和增长空间狭窄;
- 无休止的加班、调班、约束
- 让人感觉自己是个机器。
至于制造业的工人呢?如果一个人站在你面前说自己是一线的工人,你对他的印象是什么?
是斑驳的油斑污渍?是微薄的薪水?是低下的社会地位?
又或者你会发自内心的说上一句,国家的发展,辛苦了?
可这不应该是一个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
如果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德国的技术工人,那么他的社会地位要比教师、医生,甚至公务员都要高。
他可以一身工装的出门,拿着高级白领的工资,享受着大学教授的社会地位。
而究其原因,无非是观念的问题。
在这里引用席瑞在《新国辩》上的一段话: "如果社会观念不先改变,如果高考的指挥棒不先改变,如果分配体制不改变,你有什么资格让他别内卷,你有什么能力让他先走,谁敢呐,问题不出在这,所以,内卷是个假问题,为什么?因为内卷是表征,它是问题的症结,问题在哪?问题在分配体制之上,如果你把所有的眼光都放在内卷上,你就不会看到分配的体制有什么问题。"
如果以这段话来解答先前政策的变动,优优老师认为倒是极为贴切的。
一切的源头,是资源分配的问题,是分配体制的问题,也是根植于我们思维深处的观念问题。
政策仅仅只是让更多学生进入职业教育这条赛道,却没有提前把职业教育给完善好,这或许才应该是我们目光的焦点。
所以,卷还是不卷,这确实是个需要我们好好去思考的问题。
\ | /
★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