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陶瓷信息网的书面允许,禁止转载本文。
许多消费者在选择瓷砖产品的时候,对瓷砖的产地比较关心。
相较于品牌和价格,产地在不少消费者心目中似乎就是质量的象征,而广东砖毫无疑问是消费者最为信赖的产地选择。这是因为广东是国内最早的现代化陶瓷生产基地,更是全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瓷砖产区,其所树立的产地口碑和品牌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 以佛山瓷砖为代表的广东砖,无论在产品品质还是品牌价值上,都在中国陶瓷工业和陶瓷消费市场中占据绝对的龙头地位。
然而,伴随着瓷砖品牌价值的急剧提升,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市场不断壮大,国内广东以外的新兴的陶瓷产区不断崛起。 同时,越来越多的广东品牌开始布局外围产区,甚至将主要生产基地转移到了其它产区。
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中国陶瓷产业发展基金会、《陶瓷信息》联合发起的“2022年陶业长征”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陶瓷砖产能125亿平方米, 其中广东产区拥有680条陶瓷生产线,占全国建陶生产线总量的27.4%;瓷砖日产能1091.31万㎡(310天生产周期为计,折合年产能33.83亿㎡),占全国的27.0%。
但有意思的是,在终端消费市场上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市场上流通的瓷砖,在包装宣传和品牌注册地有80%以上是标注广东或佛山品牌,跟行业统计的实际产区产能数据大相径庭。
这自然是因为广东砖或佛山瓷砖的品牌效应,早期的广东或佛山制造就是瓷砖品牌和品质的象征,所以消费者对广东产地自然比较信任,哪怕后来全国各地产区百花齐放,价格低廉甚至品质相当,但仍然抵挡不了广东砖的溢价效应。
所以不夸张地说,市面上至少50%的瓷砖可能都不是广东生产的,因为真正的广东砖(广东产区生产制造)也仅占了全国产能的27%左右。
当然,这样的说法又有失严谨,并不公平。因为有些广东品牌,可能它的生产基地并不局限于广东,部分甚至全部的生产基地都在广东以外的产区,所以我们衡量是不是广东砖,究竟应该用依据品牌注册地的标准还是产地的标准呢,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但是我认为,真正的广东品牌,一定还是要有广东砖的基因,否则,这就有失公平了。单纯为了溢价而标榜自己是广东砖,或鱼目混珠、偷换概念、打擦边球甚至欺诈消费者的行为甚为可耻。
实际上瓷砖的品牌和产地概念早已被搞混淆,广东原产地产品固然值得维护,但品牌价值同样是消费者购买的驱动力之一,品牌价值和产地一样值得我们去维护。就像餐饮、家电、汽车等行业的消费市场,大多数的品牌都是采取落地生产的策略,或独资、或合资、或代工,这样既减少了厂家库存、物流、人工甚至关税等成本,又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售后保障,苹果、耐克这样的国际性品牌更是精于此道、乐此不疲,当然这需要企业具有绝对的品牌效应和寡头优势。
陶瓷行业近几年也有不少企业加紧布局外围产区,像江西、河南、湖北、广西等比较大的陶瓷产区,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本身就有广东砖产业转移的贡献,以及腾笼换鸟的结果, 尤其是近年来的广西藤县,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供应链条件,俨然成为了广东瓷砖头部品牌竞相逐鹿的热土。
时至今日,这些企业的技术以及生产能力早已做到了标准化、智能化和现代化,无论是在外地建造生产基地还是代工的模式,这些企业都有自己严格的原料配方标准、生产和品质管控标准,加上本就优异的品牌化管理水平,它是真正的广东品牌基因,但是由于工商管理要求,纸箱产地标示未必是广东,那么这些广东砖我认为完全值得消费者信赖。
当然各个瓷砖产区也都不乏优秀的本地品牌和瓷砖产品,同样值得消费者选择信赖。 至于哪些品牌具有广东基因,又有哪些广东陶瓷企业布局了外围产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笔者出于公允的角度,就不替他们背书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