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寫蘭亭,寫的是水墨畫中的人生;草寫草堂,寫的是梅花香自苦寒來。而荡,則寫的是一種自由、快意、淋漓的感覺。它是一個具體的漢字,又是一個抽象的意象,它承載了張著衣角、揮著槳膺波荡漾的豪放,也承載了心懸高處、百轉千迴心蕩蕩的難得心境。
荡的筆順篇章
荡是由“氵”与“当”组成的,后面的“当”字本来是“忄”字部,也就是心字底下的心面。在古代,一些汉字虽然看似没有太多的手法,但是也有非常严密的规范。比如说,当一个“杏”字上小竖与“豆”字小竖摞在一起时,下方的“土”字就必须写成五笔的“二、一、丨、土”。因此,在写“荡”字的时候,就要用到特定的笔画组合。具体而言,应该先写“氵”字,再写“当”字。
筆劃策劃筆劃策劃
荡的写法和筆劃有很大关系。在草書、行书、楷书中,荡分别有着不一样的书写方式:草书中,荡字旁应写“饣”部,表示荡的含义为荡饮,泛指狂饮,尽情畅快;行书荡字旁边应有“金”部,表示加强荡的含义,有摆脱束缚的豪放无颠意味;楷书荡则为草书式样的变体,荣誉字正中方竖行书风格的草書字,上半部筆劃如“氵”。同时,在策劃筆染荡字时,斜劃与连笔是不可或缺的。草书中是点划左中棱形和朝南人字头,连穿横条,表示他人飞腾或自己摆脱的活泼形象。草书荡字讲的是“尽情畅畅”的飘荡,而非昏沉抑制的状态。
遊走於字海之間——荡字穿越时空
荡是一种气氛,是一种状态。荡虽然只是一个汉字,但是这个汉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意涵。在唐朝王勃的《述异传》,荡被描述成“今年新愁旧愁新愁多,荡情接上驿门独往何处”,表达了一种抑郁、失落的状态。到元朝,吴门书派的张笑吉在《安笔狂言》中却将荡的意涵扩大了许多,他将荡定义成了一种情绪:心胸豁达、开朗乐观的感觉。正是因为这种“穿过时空”的时代特质,荡这个字才在中国文学与书法中得到了如此广泛的运用与渗透。
荡是一个不断进化着的字,据目前研究,荡这个字在不同年代,其字体、笔画顺序以及笔顺十分不一样,它的含义如飘忽不定的意念一般,在时代里作着异彩纷呈的篇章。荡的筆劃在情境的推演裡一次次变幻多端,化繁为简、曲折生动,把人类的情感与文化的厚重编织成了一个个瑰丽的故事,有时是一本心灵的侧记,有时则是美妙的视觉体验。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你在可以自由挥洒的空间中,心情瞬间变得豁达舒畅,而这时,荡就恰好能够表达出这样的感受。荡并不只是一种汉字,它是一切能唤起心灵舒畅的图像,有时它只是一瞬间的飘忽却能掀开一念之间的天地,荡是携带着人类与情感的文化宝藏,已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习惯以及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