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兼画家,生于北宋仁宗嘉祐三年,逝于靖康二年。他是著名的北宋文学流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亦是古代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奇才。晏殊年轻时曾做过一些小官,但在官场上并不得意,却因此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文学创作,开创了自己独特的豪放派诗歌风格。那么,晏殊的初仕经历是怎样的呢?
晏殊初任邢州军事判官
嘉祐五年(1050年),晏殊考中进士,成为了官员中的一员。当时,晏殊身兼邢州军事判官一职。邢州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南部,当时是北宋的重要军事边疆之一,应该是个重要的职务。晏殊在邢州工作期间,曾经以他的职权去理直气壮地赶走了一个叫李惠的人。为此,李惠乃写下了名闻天下的一篇《李惠上邢州判官殊表》,表达了自己遭受不公待遇的不满之情。这篇文章由于语言生动,被传为美谈。晏殊也因此因作官不得人心而被诬陷,被要求交出给朝廷的财物,最终,他在友人的帮助下,才得以挽回这次风波,而晏殊也因此心灰意冷,放弃了这个官职。
晏殊辞官回家从事写作
晏殊在邢州担任官职不得志,于是辞去工作回到家乡继续写作。当时,晏殊正在经历艰难的时期,家境贫困,一度经济拮据生活窘迫。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晏殊凭着自己的才华,不断地酝酿、创作,最终成为了北宋文坛的重要人物,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歌和散文,包括《浣溪沙》《贺新郎》《江城子》等。其中,《浣溪沙》最为著名,成为了“豪放派”写作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古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晏殊回京任官
1070年左右,晏殊回到京城,受到了当时的宰相富弼赏识,曾历任权知制诰、审官院校书郎、知制诰、侍读学士等职务。晏殊在这些官职中时常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建议,深得富弼器重,并与著名的统筹大功臣韩琦为友。然而,晏殊虽然在文学和画画方面颇有成就,但在政治上的表现并不突出。他性格中的纯真和诚恳,让他在官场上无法应对各种政治手法和阴谋诡计。最终,在靖康二年金兵攻入京城的时候,晏殊遭受了不幸的厄运,被金兵抓捕,因情急之下,认罪并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