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故事
背景
明朝永乐年间,郑和出任大理国市舶司,在多雄海港驻泊期间充分了解了西洋贸易情况,并遇到了许多与欧洲有关的人。永乐十四年(1417年)明成祖派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开始对外扩张政治经济战略。
目的
郑和率领的七条船队,一路向西穿过印度洋,进入大海峡,到达波斯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寻找中国不曾到达过的地方,拓展中国的海外贸易;二是为了加强中国的外交关系,扩大中国的影响力。
启程
郑和出发时从南京出发,北上京城,向三宝门进发,队伍伴着丝竹吹奏与祷告声走到了后安门,经过军机司的盘问,标志着其拉开了外交、经贸及文化交流的序幕。这是一次富有宏伟气派的行大礼,表达了明朝皇帝创办和平的愿望。
启程时,皇帝亲自到南京城外正式送行。举行了“三叩首,三磕头,百戏曲,万击鼓”的盛大仪式。他特别嘱咐郑和要“廉洁持正,恭谦礼诚,慎言谨行,勿以傲蔑为为意;勿以多取为为求,勿容欺诈苟且”,并将一面锦旗送给郑和,上面写着“永乐大典,备载精明天下之事,海内文武之士辈受其福,令如之何。”
郑和率领的七条船队分别为:锦华、龙泉、宝船、减灾、定海、进善、和平。总人数应该有超过两万人,其中包括文武百官和家眷。
途中
穿越印度洋后,郑和先后经过非洲东岸的摩洛哥、摩纳哥、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等国,再经过蛮、泰、越等国途回中国。他所到之处,都被招待得十分隆重。镇守海峡的葡萄牙人曾多次试图阻击,但都无功而返,因此被称为“风雷神巡洋舰”。而郑和的远航则被誉为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在途中,郑和到过的地方,不仅收集了宝贵的地图和资料,和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关系,还开展了海外贸易,返回国内后为中国阔宽了海外贸易渠道。
在大海峡中港口停泊期间,曾举行过盛大的城市建设仪式。当时,葛万智萨分团问及当地村民为何如此喜欢这些人时,村民回答说由于这些人治民如子。
归途
郑和在西洋的各种收获后,执意回国。他的回国路上也是辗转反复地,有些地方不得不在外度过较久的时光,不过最终还是将他们几万人全部安全地带回了祖国。此次下西洋为发展中国的海上贸易、树立中国的威望和增加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了解与友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结论
郑和的下西洋是中国封建帝国的一个巨大的海上冒险,历史意义重大。它不仅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和沟通,还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郑和下西洋的行程不仅是对世界地理的重新认识,而且,在文化、历史、经济及民众交流方面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