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云龙吟14(周邦彦的《瑞龙吟》赏析)

   2023-03-20T11:27:21   67376 人阅读

“从小读宋词”的第二十课

◆ ◆

词人

周邦彦(1056—1121),浙江杭州人。精通音律,工于词赋。吸取了柳永、欧阳修、苏轼、秦观等名家的优点化为己用,又自成一家。作为北宋最后一位大词人,他死后六年,汴京陷落,北宋灭亡。

◆ ◆

词解

关于周邦彦,还有一个公认的评价——婉约派正宗,而这首《瑞龙吟》也被很多人认为是他词里的压卷之作。

这首看起来“不过桃花人面,旧曲翻新耳”的词,凭什么获得这样的称赞呢?

首先我们要从周邦彦的词风说起。

我们从五代开始往北宋数,能数得上的名家有:温庭筠、冯延巳、李煜、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柳永、苏轼、黄庭坚、秦观、贺铸等等。

而周邦彦的词,几乎是吸取了所有名家的优点,比如他有温庭筠的浓艳、冯延巳的缠绵、李煜的深婉、欧阳修的秀逸、柳永的绵密艳冶、秦观的淡雅清丽。最终自成一家。

王国维对周邦彦的评价非常高,把他在宋词的地位跟杜甫在唐诗的地位相提并论:

“(周)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惟张叔夏(张炎)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

如此高的评价,周邦彦的词自身最大的优点在哪里呢?

第一是音律

周邦彦不仅是一个文人,还是一个音乐家,他曾经做过乐府的官员,能够自己谱曲,宋词里的一些词牌就是他自己创作的。虽然这些曲调早已失传,但我们用今天的普通话来朗读周邦彦的词,仍然可以感受到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有了在音律上的造诣,周邦彦在遣词造句上就能更加贴合词这种体裁的美感,比如这首《瑞龙吟》,第一段和第二段各六句,两段的字数、平仄、用韵完全一致,足见匠心经营之功。

第二是结构

结构也叫做章法,特别是在长调上最为重要。我们都知道绝句也有章法,四句分别为起承转合,而词,讲究的是“纡徐斗健”。简单说,就是一首词要有委婉舒缓的描写,也要有陡然而起的转笔和点缀。

我们看这首《瑞龙吟》,头一句就是“章台路“。这三个字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谁还不能写这样的句子呢?但接下来你再看,“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这样的句子还是谁都能写的吗?而下面五句都是开头那三个字“章台路”的扩写,并且最后一句“归来旧处”点出主题——怀旧。

第一段写章台路的景色,第二段写得就是人了。同样的开头的“黯凝伫”引出下面五句的扩写。

这两段的章法结构是一样的,转到第三段,写得是“前度刘郎重到”,从回忆里出来,回到现实里的情景。

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假如不清楚这个典故的人也不妨碍理解词的意思,只是了解典故之后对词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前度刘郎”说的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故事,刘禹锡的诗说:“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说的是自己回到京城后,才发现京城种了那么多的桃树,物是人非,其实错过的不仅是桃树,错过的更是许多年大好的光阴。

词的收尾,写道:“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一首好词,必须要放得开,收得住。如何才叫收得住呢?能够把前面所描写抒发的情感笼回来,让读者能够把这种情感在心中无限回味,所以周邦彦在收尾用了一个在纤纤飞雨中骑马走过池塘的意象,满心怀旧情绪的人骑着马回家了,但是“断肠院落,一帘风絮”,人虽然回家了,这种情绪却已经像风絮一样洒满人间。

好的收尾,总是留给读者去细细品味。

音律出遣词,结构出气质,音律和结构综合在一起,出来的是境界。

所以周邦彦的词,写得不过还是男女之情,相思别怨,但妙在音律遣词,结构章法,而《瑞龙吟》就是这种写法的佳作。

读周邦彦的词,一开始并不觉得特别好,他从来不像欧阳修、苏轼那样直抒胸臆,而是极尽文字雕琢之功,正是他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汉字的另一种美,这也让周邦彦的词很耐读,每读一遍都能更深地体会这位“婉约派正宗”的精妙之处。

自周邦彦以后,宋词开始有了“格律词派”这一重要流派,出现了姜白石、吴梅英、史祖达、张炎这样的名家,而不愿意继续走文字雕琢这条路的,开始注重境界思想的锤炼,出现了辛弃疾、陈亮、张孝祥、陆游这样走豪放派路线的名家。周邦彦起到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两宋之间,一人而已。”

【从小读宋词】

这里是宋词的王国

浅吟低唱、风花雪月的世界

本文地址: http://www.ycbundytube.com/gdyw/37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俊才生活记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PREVIOUS:安庆二中官网(安庆市第二中学安庆二中创建文明校园)
NEXT:常德市是哪个省(武陵区全面推进行政执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