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寄思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祭祀节日。早在春秋时期,清明节就已经存在了。但是当时的清明节并不是现在的样子。古时候的清明节是为了祭祀牺牲的人,用来表达对英勇牺牲的人们的敬意。
据历史记载,汉武帝在位时期,每年的三月初三日,率领各官员到郊外祭祀,向精神世界的英灵祭拜。这就是最早的清明节形式,后来逐渐演化成为现在这个形式。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最为人所熟知的习俗是扫墓。每逢这一天,人们会亲自前往祖先的墓地,擦拭墓碑,为先人献上鲜花、供品、纸钱等物,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尊重。同时,人们还会祭拜英灵、慰藉先人,表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此外,还有一些与清明节有关的传统习俗。比如,食用清明时令食品,如青团、香菜拌豆腐、菠萝蜜等。人们还会放风筝、蹴鞠、擂鼓等。这些活动都代表着人们对繁华生气、收成丰收的向往。
清明节的故事
在众多的清明节的故事中,《清明上河图》是最著名的一则。《清明上河图》描绘了过去江南一带的风俗、建筑、人物生活等。画面上有近五百个人物,涉及官员、民间百姓、商贩、艺人、妓女等各个角色。这幅画不仅是文化的见证,更是人民精神文化奠基石。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关于清明节的传说,叫做“百合嫁女”。相传,古时候有一对夫妻,结婚多年却无法生育,十分焦急。他们不忍心花钱对别人的孩子下手,更不愿去请神问卜。妻子每逢清明节,总是在花园中种一大簇百合花,取其“百年好合”的寓意。清明节当天,妻子遭遇猛兽袭击,被咬了一口,血流不止,性命垂危。
丈夫得知妻子的命危之后,夫妻二人都非常伤心。从花园里,他们拔来百合花,向阳台中间放置。此时,天空中突然传来了一声巨响,天空顿时变成了乌云密布,暴雨倾盆而下。过了一会儿,瑞兽现身,它拿着一个铜镜,对着天空和地面大喊三遍:“百合嫁女,百合嫁女,百合嫁女!”
雨停之后,那对夫妻发现:镜子上镌刻着他们的名字。很快,妻子便竟能怀孕了。过了十月怀胎,那对夫妻生了一对儿女。